中醫的興起,讓膏藥成為較普遍的一種內病外治的手段,膏藥的療效千奇百怪,使用過程中,出現的問題也是各式各樣。今天就重點講解下,貼敷過程中為什么有的膏藥貼敷后會起水泡!
一般主要有兩種情況,一是膏藥的火毒沒有處理好,導致皮膚過敏,還有一種情況,是有的膏藥中含有白芥子,例如冬病夏治三伏貼膏藥中較經常使用。白芥子主要有溫肺豁痰利氣,乳腺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。常用于寒痰喘咳,胸脅脹痛,痰滯經絡,關節麻木、疼痛,痰濕流注,陰疽腫毒。
出現水泡,應該如何處理呢?如果泡小,涂些碘伏,避免感染即可,如果泡大,要到醫院用消毒針管將泡內液體抽出,一般一周以后,起泡處會結痂脫落。膏藥會出現過敏與個人體質有關,這是Z主要的原因,其次還與膏藥所含的藥物成分有關,其中含有的中成藥或化學成分都會成為過敏源,引起過敏接觸性皮炎。
在貼膏藥時,為了盡量減少上述過敏反應的發生,應忌口一些食物,如韭菜、香菜、海鮮、辛辣刺激性食物。對氧化鋅膠布、藥物過敏的人和孕婦要減少或不用膏藥。貼膏藥的時間不宜太長,否則妨礙毛孔通透,阻滯汗液排出,甚至會出現局部皮炎等,應控制在8~12個小時。